4月9日,米其林指南将在南京发布首版江苏省美食榜单。这是继去年12月率先发布福建省美食榜单后,再次发布的省级美食榜单。
在已发布的福建省美食榜单中,涵盖福州、厦门和泉州三地,69家餐厅入选。榜单中,既有姜母鸭、扁食、捞化等充满福建地区日常烟火气小店,也有宴遇、厦餐厅这类专注闽菜的精致餐饮。不难看出,米其林正试图深入地方,发掘那些极具地方特色的菜系。
一份美食榜单或许已经成为了精致餐饮的风向标。从美团发布的数据可以看出,去年,三线城市精致餐饮门店数量同比增长近30%。以苏州和厦门为例,2025年黑珍珠指南榜单中两座城市上榜餐厅持续增加,分别是苏州8家、厦门6家。值得关注的是,上榜餐厅多以苏帮菜、闽菜等本地菜系为主。
不仅表明了精致餐饮正在带动本土美食文化破圈,也从侧面反映出食客对探索地域菜系的热情。
米其林指南进入中国内地,已走过九年,陆续发布了北京、上海、广东、成都以及杭州等城市的榜单。不可否认的是它推动了当地美食迈向国际,还极大地加快了文化输出的过程。去年7月,米其林宣布推出福建和江苏省级美食指南,并不令人意外。毕竟,想要维持美食榜单在国际上的领先影响力,就需要不断注入新的活力。
近年来,中国内地涌现出一批专注于菜系细分的精致餐饮。以闽菜为例,2020年遇外滩荣获米其林一星,成为国内首家上榜米其林指南的高端闽菜餐厅,为提升闽菜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发挥了积极作用。此外,福建省出台政策推动闽菜发展,在《福建省加快新闽菜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(2023-2025年)》提出,推动更多闽菜企业入选“米其林”“黑珍珠”等权威美食品牌榜单,为米其林进入福建奠定基础。另一方面,省级榜单能触达的地区更丰富且多样。以福建为例,闽东和闽南地区虽同属一省,但风土物产、地域文化的差异导致了饮食习惯的多样。
米其林榜单的权威性,还体现在餐厅知名度和关注度迅速提升。宴遇·福建荟馆(新景中心店)入选米其林一星餐厅后,吸引了众多食客品尝打卡,扩大了品牌影响力的同时,推动了闽菜的发展。
入选餐厅在米其林光环的加持下,左右外地食客和国际游客对于本地精致餐饮的选择。米其林指南餐厅厦餐厅的客群结构则更趋于国际化,以此为契机,加速了餐厅与当地品牌合作和可持续实践落地。厦餐厅位于七尚酒店内,遵循在全球化标准下守护闽地饮食的 “探寻本真”。目前,餐厅本地食材使用占比提升至92%,并与永春老醋厂深化合作,确保每一味调味都承载关于对地缘基因的真挚解读与注解。
福建和江苏都是旅游资源大省,每年吸引着海量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,从而带动了当地餐饮的发展,也为精致餐饮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。鼎膳·匠宴创始人陈小妹说:“苏州是旅游城市,米其林指南会对对拙政园、平江路等文旅地标周边的餐饮集群,将形成显著的引流效果,有效提升苏州餐饮的国际能见度。”
苏州餐饮文化对食材的选择与时令的遵循极为严苛,始终秉持“不时不食”的理念。苏州四季酒店金憬阁主厨张晓成师傅认为,“精致餐饮在苏州无疑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。苏州是旅游资源蓬勃发展的城市,每年都吸引着海量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。这些游客在领略苏州文化与美景的同时,对当地美食也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。”
如今,消费者更加追求用餐体验整体性,不再只是聚焦于口味出众或是价格昂贵的食材。餐厅环境、出品方式、服务等等一系列整体体验,成为精致餐饮关键考虑的因素,促使餐厅愈发注重文化叙事。
鼎膳·匠宴营造了立体式的用餐体验。依托于苏工非遗文化底蕴,携手苏工传承人融合御窑金砖、渭塘珍珠等苏工作品,将相城非遗文化融入餐厅。除了经典菜单外,还推出新派苏帮四季菜单,春有春宴、夏有姑苏三虾宴、秋有姑苏蟹宴、冬有青鱼宴。在四季更迭中,感受苏帮菜“不时不食”的魅力。
厦餐厅行政总厨杨康深谙此道,他意识到菜品不仅要做到“朴实无华”的好吃,更要借助空间、器皿和服务构成统一的地缘语言,打造沉浸式用餐体验。如此一来,餐厅的消费得以拓展,从商务宴请延伸至私人文化沙龙,甚至跨界艺术展览,餐饮成为连接地缘文化与个人品味的媒介。
杨康强调,“精致”绝非浮于表面的繁盛与浮夸,而是对文化、技艺与人性化服务的深层雕琢。厦餐厅从食材、烹饪技法、空间环境以及可持续等角度,构建沉浸式用餐体验。